前些天尼曼请来了普利兹奖评委会的主席和我们聊天,结果我们那些平时不怎麽露面的美国记者们都出现了,而且在座谈结束之后,他们围着这位嘉宾聊个不停。可以理解,对于我的美国同行来说,得到普利兹奖是他们的职业目标。
和我的一个朋友聊天,顺便告诉他,普利兹奖的主席来了,他的第一个反应是,你有没有和他套套近乎,看看有没有机会评个奖什麽的。我听了哈哈大笑,我说你难道不知道,普利兹奖只评美国本土媒体的吗?他听了,很认真地问我,真的吗?他说,在中国谈论普利兹奖的很多,还以为是一个新闻界的最高国际荣誉呢。
举这样一个例子,是觉得,现在的中国,有的时候非常的美国化,很多的东西总是拿美国来作为一个最高标准。事实上,比如我接触了很多获得普利兹奖的美国记者,他们确实很优秀,但是他们的优秀是有局限性的。他们写一份调查新闻报道,在美国他们可以做到,但是到了中国,他们的方法未必行得通,在中国,有很多的记者,他们的采访技巧和新闻敏锐性,还有工作的难度,一定也不比他们差。
那美国的标准来要求自己,不能说不好,因为有要求总是好事情,但是过度把中国美国化,在中国的各大小城市,都可以找到曼哈顿广场,还有硅谷等等,所谓的国际化,其实是不是一种自卑的体现呢?
这些天,看到几篇关于宋祖英在美国开演唱会成功地报道,原本觉得是很正常也很让人高兴的事情,看是看了有些报道,说她征服了美国,感动了美国人等等,实在是忍不住要说两句。
从事表演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进行演出,是正常不过的事情,所有的艺术,都是有欣赏的和不欣赏的观众。很多时候,我很佩服那些善用文字营造轰轰烈烈气氛的妙笔生花的人,把一件很普通的事情,可以提升到不一样的高度。但是这样,是不是误导中国读者呢?
不同的外国人,欣赏的关于中国的东西是不同的,就好像,我们对于外国的艺术和文学作品,不同的人,欣赏的东西也不相同。一场演出的成功,就认为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了世界,实在是有点点夸张。有专家还因此总结,演出的成功是因为有浓浓的中国元素,从而得出,只有拥有中国元素的东西,才能够在国外立足,那我就更不明白了。
中国人需要自信,因为确实有太多值得我们自信的地方,至少一点,(借用余华的一句话)中国在这四十年发生的变化,在欧洲,需要的是四百年,这使得我们人生所积累的经验,所经历的变化,要比别的国家的人多很多。但是自卑和自大,和自信只不过是隔了小小的一步,所以,一不小心,就会从自信偏离了出去。
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,很酷、很新潮。
一句话,一张图片,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。
点击以下链接注册,和我一起来玩吧!
http://t.sina.com.cn/invite/att_reqback.php?code=vvO0ef6
评论